
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五章
上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四章 | 下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六章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在岛上过冬的决定——金属问题——去安全岛上探险——猎取海豹——一只针鼹被捉住了——无尾熊——土法是什么——炼铁——如何得到钢
第二天,4月17日,水手在醒来以后对吉丁·史佩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先生,”他问,“我们今天需要干点儿什么?”
“赛勒斯先生说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通讯记者回答。
工程师的伙伴们在前一段时间里不是制砖工人就是制陶工人,现在,他们将要变成冶金工人。
他们在昨天早饭以后就走到了距离“石窟”7英里的颚骨角。连绵不绝的沙丘在那里到了尽头。那里的土壤看起来都像是火山土,像眺望岗那样的悬崖峭壁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两个海角中间的狭长海湾的边缘是由一种从火山里喷发出来的奇怪形状的矿物质形成的。他们走到这里之后,就返回去了,并在暮色苍茫的时候回到了“石窟”里,想到还没有确定是否要离开林肯岛,他们都有点难以入睡。
海岛跟帕摩图群岛还有1500英里的距离,这段距离是相当遥远的。一只小船根本没有办法渡过去,再说已经快到冬天了,潘克洛夫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就算有必需的工具,造出一只小船也是件艰巨的工作,更何况居民们手里还没有什么工具,光是做锤子、斧子、锛、锯、钻、刨这些东西就肯定要耗去他们很多的时间。所以他们只能留在林肯岛上过冬,既然要过冬,就必须得找个比“石窟”更舒服而且可以避寒的地方。
找到铁矿是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在海岛的西北部工程师曾经发现过几处铁矿,里面蕴藏着既适合炼铁又适合炼钢的铁矿石。
金属一般情况下都埋藏在地里,质地也不纯粹,通常它们都和氧或者硫化合在一起。赛勒斯·史密斯上次带回来的两种标本,一种是没有炭化的磁铁矿,另一种是被叫做硫化铁的黄铁矿。所以他们必须得把氧化铁还原,也就是用炭把氧除去后才能得到纯粹的铁。必须等到炭把矿石的温度烧到很高才能进行,为此可以使用迅速而简单的土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通过一道工序就能把铁矿石炼成铁,也可以先用鼓风炉把铁矿石熔化掉,然后再把跟矿石化合在一起的百分之三至四的炭排除掉。
赛勒斯·史密斯想尽早把铁炼出来,因为他现在很需要铁。他捡到了些铁矿石,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它们是一种质地非常优良的氧化铁。它被捡来的时候是不规则的大块的深灰色,从中可以得到正八面结晶体形成的黑色碎末。这种矿石一般含在天然的磁石里,瑞典和挪威大量出产这种原料,并炼成了在欧洲最好的生铁。煤层就在距离这个矿脉不远的地方,这里的煤已经被居民们利用过了。这附近到处都是炼钢所需要的原料,这就让工作变得非常便利。之所以说英国有着宝贵的矿藏,就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同时从地下开采出煤和金属来进行冶炼。
“既然如此,史密斯先生,”潘克洛夫说,“我们这就开始炼钢了吗?”
“当然,我的朋友,”工程师回答,“我们为了这个,得先去小岛上打海豹,我想这是一样你所喜欢的工作。”
“打海豹!”水手转过脸去,问吉丁·史佩莱,“炼钢跟海豹有什么关系吗?”
“既然赛勒斯这么说,那就错不了!”通讯记者回答。
工程师此时已经走出了“石窟”,而其他人又没有办法解答这个问题,潘克洛夫只好准备去打海豹。
退潮时,这一带海峡会形成一条能够通行的浅滩,赛勒斯·史密斯、赫伯特、吉丁·史佩莱、纳布和水手很快聚集在岸边,然后挽着裤子涉水过去,发现退潮后浅滩的水还没能没过膝盖。
史密斯还是第一次踏上小岛,而他的伙伴们已经是第二次了。他们就是被气球抛弃在这里的。
他们走上岸时,几百只企鹅正在毫无畏惧地望着他们。猎人们每个人都手握木棍,要打死它们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可是他们此时却不能对它们进行无端杀戮,因为几锚链以外的沙滩上正躺着几只海豹,不能惊动了他们真正的猎物。还有一种浑身长着鳞片似的羽毛的鸟,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它们的翅膀退化成了像鳍一样往两边张开的短肢,居民们对它们也不敢轻举妄动。海鸟就在地面上遍布的小洞里做了巢。他们轻手轻脚地经过这一带走向北边。许多黑色的大脑袋漂浮在小岛尽头一带的水面上,好像是浮动着的岩石。
这些像岩石一样的东西就是他们此次的猎物。要捉住它们并不容易,首先得等到它们上岸,别想在海里轻易地抓住它们,它们都长着细密的短毛和纱锭似的躯体,所以它们在水里速度惊人。而等到它们上了陆地,因为它们只长着短小的蹼足,爬的时候速度缓慢而且总是摇摇摆摆的。
潘克洛夫对于动物的习性非常了解,他告诉大家海豚到沙滩上晒太阳时肯定会躺下熟睡,他们只要等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切断它们的归路,然后攻击它们的头部。于是猎人们就守在岩石的后面,静观其变。
有半打左右的海豹在一个小时以后果然跑到了沙滩上,它们开始玩耍起来。潘克洛夫和纳布从小岛的海角绕了过去,先行切断了它们的归路,然后从后面发动袭击。赛勒斯·史密斯、史佩莱和赫伯特也从石头后面溜出来,向战场走去。
海 豹
水手高大的身躯忽然一跃而起,嘴里发出一声大吼,工程师和他的两个伙伴赶紧跑到了大海和海豹的中间。有两只海豹死在了他们的棍棒下,其他的则安然逃回到了波浪里。
“史密斯先生,你瞧,这就是你需要的海豹。”水手说着就向工程师走了过去。
“很好,”史密斯回答,“它们将被做成风箱!”
“做成风箱?”潘克洛夫高喊着,“这些海豹的运气着实不差啊!”
原来,工程师是想用这种两栖动物的皮来做鼓风机,在冶炼时鼓风机可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两只普通大小的海豹身长都不满6英尺,头部长得和狗的脑袋非常相像。
把两只身躯庞大而又没有什么用处的海豹抬回去可不是什么明智的方法,所以纳布和潘克洛夫就决定在这里把它们的皮剥掉,利用这段时间,赛勒斯·史密斯和通讯记者去巡视了一下小岛。
水手和黑人剥皮的手法非常巧妙,赛勒斯·史密斯只等了三个小时就得到了两张完整的海豹皮,他准备就这样使用,不再加什么鞣制。
探险者们小心地前进
等到再次退潮的时候,居民们就涉过海峡回到了“石窟”。
接着他们就把海豹皮绷到了木架上,为了尽量让它不漏风,还用纤维把它缝了起来。除了赛勒斯·史密斯用托普的套环做成的两片钢刀之外,他们手里什么工具都没有。他不仅自己想着主意,同时还开动着伙伴们的智慧,三天之后他们就拥有了一架鼓风机,鼓风机可以用来在矿石加热的时候往矿石里送风,这是冶炼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正如通讯记者在记录中提到的那样,“金属时代”在4月20日的清晨到来了。如前文所述,工程师决定把进行冶炼工作的地点选在邻近煤矿和铁矿的地方。他根据观察得出了矿脉就在富兰克林山东北支脉的山麓上的结论。这地方距离“石窟”有6英里,不可能每天都回家。他们要昼夜不停地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就得在这里过夜,于是他们一致决定用树枝搭一个可以住宿的棚子。
他们在早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出发了。纳布和潘克洛夫把风箱放在了一个找来的筐子里拖着走,他们还放了大量的蔬菜和兽肉在筐里,除了带着的这些东西,沿途他们还准备补充一些。
在经过啄木鸟林时,他们决定从东面一直进入到数目最密集的丛林,然后往西北方向斜穿过去。他们必须开辟出一条可以把眺望岗和富兰克林山直接联系起来的道路。丛林里有许多美丽的植物,其中很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品种。赫伯特又发现了一些虽然比韭菜要大很多,但是和洋葱、日本葱、冬葱和芦笋一样属于百合科的新品种,潘克洛夫管其中的一些叫做“假韭菜”。这些植物的根是木质的,但是烧起来味道却不错。经过发酵,还可以制造成一种味道非常可口的饮料,所以他们采集了很多这种树根。
他们在森林里整整走了一天的路,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林中的动植物。托普则在草木之间穿来穿去,专门搜寻兽类,结果把动物们全赶得跑了出来。赫伯特和吉丁·史佩莱张弓搭箭,射死了两只袋鼠,还有一只既像刺猬又像食蚁兽的动物死在他们的箭下。这只动物缩成一团、满身倒竖着刺针的样子很像刺猬;可是它长着利爪,嘴的部分又细又长,这样看起来又像是食蚁兽。另外它的舌头伸缩灵活,舌头上还有很多可以用来捕食昆虫的小刺。
“那等到把它放进锅里,”潘克洛夫总是习惯性地问这样的问题,“它又像什么?”
“像味道最上乘的牛肉。”赫伯特回答。
“好吧,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水手说。
他们在旅途中还几次看到野猪,可是这些野猪并没有冲向他们,看来他们似乎也遇不到什么野兽了。正在这时候通讯记者隐约看到几步以外的密林中,一棵树低垂的树枝间潜伏着一只野兽。他以为那会是一只熊,就非常镇定地要画下它。幸好这不是一只跖行类动物,而是一般情况下被称为“懒兽”的无尾熊,体形和比较大的狗相似,身上的毛显得很脏但是非常坚硬,爪子很有力,能爬树,树叶是它平常最喜欢吃的食物。他们仔细观察了这个动物,但是并没有过去袭击它。吉丁·史佩莱擦去了写生画原来的标题“熊”,改成了新标题“无尾熊”。
到傍晚五点钟的时候,赛勒斯·史密斯让所有人停了下来。现在他们已经穿过了森林,抵达了富兰克林山东部的主要支脉下面。几百英尺以外就是红河,可以提供大量的淡水。他们马上就安排好了营地。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在森林边缘的树木之间修建出了一个不易损坏的住处,是用爬藤和树枝编搭成的营棚,外面还抹上了一层泥土。他们预计第二天才能开始地质勘探工作。营棚前现在已经生起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火焰上的烤肉在转动着。吃过晚饭,大家在八点钟的时候去睡觉,留下一个守夜的人负责看守篝火和提防潜入营地的野兽。
第二天是4月21日,赛勒斯·史密斯上一次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发现了铁矿石的标本,这一次他叫上赫伯特,准备去找古代生成的土层。他们在东北靠近红河发源地的一个支脉下发现了矿脉,而且这里的矿石就露在地面上。这种含铁量很大的矿石很容易熔化,非常适合工程师准备用的还原炼铁法,也就是加泰罗尼亚人(1)常用的土法,不过像科西嘉人那样把这个方法简化了。一般的土法是需要熔炉的,还要制造几个坩埚,在坩埚里把矿石和炭一层夹一层地放进去,再让它变化和还原。可是赛勒斯·史密斯没有打算用这些复杂的设备,只打算把矿石和煤做成一个立方体,再用风箱把空气鼓入立方体中心。无疑,这办法是蒂巴尔·凯斯(2)和世界上最早的冶金学家惯常采用的。既然亚当的孙子能够用这个方法取得成功,还在铁矿和燃料丰富的国家里收到不错的效果,那么林肯岛上的人们也一样会取得成功。
在地上捡炭和铁矿石他们并不会浪费多少气力。他们先打碎铁矿石,用手擦干净铁矿石表面杂质,再把炭和铁矿石堆成一层夹一层的,就像木炭工人用木柴烧炭那样。炭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就变成了碳酸,接着又会变成氧化碳,氧化铁在氧化碳的生成过程中就被还原,从而将氧气释放出来了。
工作就这样进行着。工程师事先已经做了一根陶管在窑里,把它装在海豹皮风箱的一端,然后把风箱装在矿石堆附近,工程师找来一个木架子、一些植物纤维做的绳子和一个秤锤做成了鼓风机,把大量的空气吹到立方体里,使温度升高,促进了化学反应,这样只要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把纯铁炼出来。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他们付出最大的耐心和全部的智慧。最后终于成功炼出一块和海绵差不多大小的生铁,但是这块生铁还需要继续加以锤炼,换言之,还得经过打铁才能除去熔解的杂质。显然,这些业余铁匠们身边根本没有锤子,可是最早的冶金家的情况未必比他们好多少,所以他们就模仿着前辈的样子干了起来。
这项工作是艰巨的
他们找到一块生铁安上木柄就算是锤子,找来一块花岗石当作砧子,就这样打起铁来。他们打出来的铁虽然粗糙,但还是有用处的。经过了无数次的艰苦尝试后,终于在4月25日打出了几根铁条,并用它们做出了如铁撬、钳子、鹤嘴锄、铲子等许多工具。潘克洛夫和纳布拿着这些工具,兴奋得像得到了宝贝似的。
当然,这并不是达到尽善尽美程度的金属,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变成钢。铁和炭的混合物就是钢。必须从生铁里除去多余的炭,或是把一定数量的炭加到熟铁里去才能得到钢。产生天然钢或者铸钢主要靠第一种脱炭的方法,而要制成泡钢就得靠第二种加炭的方法。
赛勒斯·史密斯打算用第二种方法,因为他炼就的都是质地很纯的铁。为了进行这项工作,他事先已经用陶土做了一个坩埚,然后把铁和炭末放在这个坩埚里面加热,钢就这样炼了出来。
不论在冷还是热的情况下,这种钢都能够任人摆布,于是他就取出锤子开始加工这块钢。工程师指导着纳布和潘克洛夫,待钢被烧红了,就突然放到水里,这样就制成了许多硬度很强的斧头。
许多其他形状的简陋工具也被制造出来,除去做刨刀、砍柴斧、短斧、锯和凿子用的钢块,还有制造铲子、鹤嘴锄、锤子、钉子用的铁。5月5日,“金属时期”就结束了,人们回到“石窟”中等待新工作快快来临。
————————————————————
(1) 加泰罗尼亚,西班牙的一个省。
(2) 在欧洲相传他是铁匠的祖师,参见《圣经·创世纪》第四章二十二节。
上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四章 | 下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