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章
上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九章 | 下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一章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工程师的创造力——赛勒斯·史密斯所思考的问题——走向高山——火山土——角雉——绵羊——第一个高地——露宿之夜——火山的锥顶
几分钟以后,三个猎人就走到了噼啪作响的篝火前。史密斯和通讯记者就坐在一旁。潘克洛夫手提着水豚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的勇士,感觉怎么样?”通讯记者招呼着潘克洛夫。
“火,看到了吗?真的是火,足够把这只大肥猪烤得烂熟,我们马上就能饱餐一顿了!”
“可是,火是谁点燃的呢?”潘克洛夫问。
“是太阳!”
吉丁·史佩莱回答得完全准确。潘克洛夫对于这股热居然是由太阳创造的感到非常奇怪,他惊讶得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甚至连要向工程师请教都忘记了。
“你大概随身带着放大镜吧?”赫伯特问史密斯。
“孩子,那不可能,”史密斯回答,“但是我自己做了一个。”
于是他拿出充作放大镜用的工具给大家看。它其实是用工程师和通讯记者各自身上的那块怀表上的玻璃做成的,结构非常简单。工程师把两片玻璃的边缘用一点儿土粘住,然后在中间灌了点儿水,一个放大镜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它把太阳光聚到了干燥的地苔上,地苔不一会儿就烧着了。
水手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工具,呆呆地看着工程师,一时说不出话来。从他的神情就可以看出,此时赛勒斯·史密斯在他的心里即使不是一个神仙,也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他大声地喊起来:
“史佩莱先生,快点儿把你的本子拿来,把它记下来!”
“放心吧,潘克洛夫,我已经把它记下来了。”通讯记者回答。
接下来,纳布跟水手一起去准备了肉叉,把水豚收拾干净,还找来了木柴和泥土,重新把隔板建了起来。
显然,工程师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一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赛勒斯·史密斯的体力已经基本恢复了,从他爬上高地这一点就足以看得出来。他很擅长目测高度和距离,他站到了高地的顶端,长时间地注视着火山锥,他主意已定,决定明天就跑到锥顶上去一探究竟。这座山在西北方向,距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他估摸着它应该有3500英尺高。一旦站在山顶上,最少也应该可以看出50英里。那样的话,史密斯最关心的这里“是荒岛还是大陆”的问题就可以立刻得到答案。
他们吃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水豚肉非常鲜美,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配着马尾藻和南欧松的松子,真是一顿很完美的聚餐。工程师在吃饭的时候比较沉默,他是在计划着第二天的行动。
潘克洛夫还是那个样子,经常会提出一些意见来,喋喋不休地说着最好我们这么做,最好我们那么做,可是赛勒斯·史密斯一直是有条理地思考着问题,他只是摇了摇头,依然默不作声。
“明天,”他总是说,“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我们应该去指望什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了。”
他们吃过晚饭以后,又在篝火里添加了几把柴禾,然后,包括忠实的托普在内的“石窟”里的所有居民,都很快睡着了。这是一个安静平和的夜晚,他们算是睡了一个安稳觉。第二天,也就是3月29日,他们精神饱满地爬了起来,准备参加一次将会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长途跋涉。
一切准备完毕,只等着上路了。他们取出了剩余的水豚肉,估计还够大伙吃一昼夜的。除此以外,他们猜测在路上还能找到更多的食物。工程师和通讯记者已经拆除了那个简易的放大镜,把玻璃又安到了怀表上。潘克洛夫又烧制了一些焦布代替火绒。在火成岩的地区,火石可是不会缺少的。早晨七点半钟,每人携带着一根木棍自“石窟”出发。潘克洛夫在此时提出建议,希望大家最好走森林里他们前几天已经开辟出来的那条小路,等返回的时候再去找别的路,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确实是到达高山的最直的路。他们绕过了南面的那个拐角,顺着河的南岸往前走,河流在前面折向西南方向,从那里开始他们就逐渐离开了河道。在常绿树的下面,他们找到了那条开辟出来的路,赛勒斯和他的伙伴们在九点钟的时候到达了森林的西部边缘。刚刚他们经过的地方,最开始都是沼泽地带,后来成了干燥的沙地,但是路面始终都比较平坦,直到这里才渐渐变成了斜坡,从岸边到内陆逐渐变得高起来。在这一带的林木里,可以看到一些胆子很小的动物,托普迫不及待地扑向这些猎物,可是它的主人却并不急于去追击猎物,他认为现在为时过早,还不到狩猎时间,于是赶快把它喊了回来。工程师只要下定了决心,就不会轻易变更,所以他一直朝着高山前进,对于周边的地势以及自然的物产,他看都不看一眼,他的目标就是登上那座高山,借着它俯瞰脚下的这片大地。从森林走出来,这群探险家的眼前就呈现出了山区的形态。眼前的这座山有两个火山锥,其中一个大概有2500英尺高,像是被削平了的锥顶下方,许多拱柱似的乱石支撑着它,好像是一只站在地上的大爪子,足趾向着四面撑开,许多峡谷密布在趾间,峡谷里树木茂密,最后的那一丛树木一直延伸向了锥顶。面朝着东北的山坡上倒是没有多少树木,在上面有一条深深的缝隙,那里应该是一条水道。
第二个火山锥略呈圆形,就位于第一个火山锥的上边,稍稍向一边偏去,好像是一顶大圆帽子被歪戴在了耳朵上。这个火山锥看起来是泥土构成的,一块块的红色石头从表面突出来。他们要征服第二个火山锥,从地势来看,沿着支脉的山脊上去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现在已经身处火山地带。”赛勒斯·史密斯说完后,就带领着他的伙伴们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一个支脉,这个弯弯曲曲的支脉一直通向第一个高地,走起来并不算太辛苦。
显然,这里曾经发生过地震,因为到处都可以看到玄武岩和浮石的碎片。沿途稀疏地生长着枞树,他们枝叶繁密,几乎完全遮盖住了几百尺以下的峡谷深处,让那里连一线阳光都透不过去。
赫伯特在爬山的第一阶段,辨认出了一些庞大的动物新近留下的足迹。
“这些野兽可不好惹,它们或许不会轻易放我们过去。”潘克洛夫说。
“那就要看我们的运气了!”通讯记者曾经在印度打死过猛虎,在非洲猎取过雄狮,对此他倒没什么担忧,“我们肯定有办法应付它们。不过眼下,咱们还是要特别小心。”
他们慢慢地向山上进发。
由于道路曲折,而且路上还有很多障碍,使他们不能直接往上爬,所以距离就变得更加遥远。地面有的时候会故意作弄他们,眼前忽然出现一个一落千丈的深渊,他们只有绕道才能过去。大量的时间和气力其实都被浪费在了回头另寻可以通行的道路上了。十二点的时候,探险小队找到了一大丛枞树,他们停下来在底下吃午餐,就在这附近有一个山涧,水顺流而下从而形成了一个瀑布。在这里他们才发觉,原来要到第一个高地的路才刚刚走了一半。以这个速度来计算,大概在天黑之前是没有办法到达高地了。这里能看到很宽阔的海洋,可是他们的视线却被右边一个隆起的海角给挡住了,从而没有办法看到那边是否还有陆地。左边则可以往北一直看到几英里之外,可当他们向着西北方向想看一看他们所住的那一带时,一道形状奇怪的山脊把他们的目光给挡住了,这道山脊是中央火山锥的有力支柱。对于史密斯所提出的问题大家还是没有办法推断出来。
一点钟的时候,他们继续往山上走,从西南方斜着往上爬,从而再次走进了一个浓密的灌木丛。树荫下正有几对雉科的鹑鸡类飞禽在拍打着翅膀。这种和鸡差不多大小的鸟非常漂亮,雌的是浑身褐色,雄的则羽毛通红,还有白色的斑点点缀其间。吉丁·史佩莱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他的技术真是巧妙而又不缺少力量,一只角雉正好被命中,潘克洛夫呼吸了一阵新鲜的空气,感觉腹中已经是饥肠辘辘,因此用一双贪馋的目光注视着树荫下那些美丽的小家伙们。
走出了灌木地带以后,他们就互相蹬着肩膀搭成了人梯,这样得以翻过一段大概有100英尺高的陡坡,爬到了一个平台上。这里的树木很稀疏,土壤如同火山土。因为陡坡很陡,从这里再往上爬的话,就必须得七拐八拐地绕着道往前走,而且每跨一步都可能性命不保,所以得非常小心。纳布和赫伯特走在前面,潘克洛夫殿后,工程师和通讯记者则走在中间。这里开始出现很多野兽的踪迹,但是能够经常到这一带高岗上来的动物,肯定得是能站得稳而且脊骨比较柔软的,像羚羊或者山羊就可以。这时他们看到了几只,潘克洛夫没有认出来,于是他大声叫嚷着:
“快看啊,是绵羊!”
于是大家就停住了脚步,在距离他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出现了六只体积庞大的动物,它们头上的角都是向后弯曲的,顶部又扁又平,显得孔武有力,褐色的光滑的长毛下隐藏着蓬松的底绒。
赫伯特告诉他的伙伴们,这并不是一般的绵羊,而应该是生长在温带山区的摩弗仑羊。
“它们的身上有羊腿和羊排吗?”水手问。
“当然有。”赫伯特回答。
“既然如此,它们就是绵羊!”潘克洛夫肯定地说。
这些动物似乎是生平第一次见到人类,所以它们都一动不动地站在大块的玄武石中间,呆呆地注视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它们才好像是受到了惊吓,忽然跳过山石消失不见了。
火 山
“好吧,我们改天还会见面的!”潘克洛夫望着那些动物离去的背影,滑稽地高喊着。引得赛勒斯·史密斯、吉丁·史佩莱、赫伯特和纳布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他们接着向山顶攀登。在这里到处可见遗留下来的熔岩,他们的去路被含硫的泉水给挡住了,他们不得不从一旁绕道过去。硫在其他物质中所形成的结晶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比如在很多小长石晶体所构成的那种白色的火山岩渣里面。
比较低矮一些的火山锥的顶部被削平成了一块高地,在靠近这块高地的时候,登山变得非常困难。快到四点钟他们才走完了最后的一带林区。现在周围只生长着几棵弯曲低矮的松树,它们植根于如此高的地方,明显要经常和那些从海上吹来的狂风相对抗。今天对于工程师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天气宁静,碧空清澄,要知道在海拔3000英尺的地方,就算是一阵微风都足够给他们的攀登带来麻烦。这一天的天气很晴朗,周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因为那座高的火山锥遮住了西边的水平线,所以他们无法看到太阳。但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海滩上庞大的山影被拉得越来越长。在日光的照耀下,东方出现的那些水汽——与其说是云朵,不如说成是雾气——显得五彩斑斓。他们相互蹬着肩膀,爬上一个平台
探险家们和高地之间的距离只剩下500英尺了,他们得赶到那个地方再忙活宿营的事情。然而由于山势非常曲折,他们实际上行走的距离要在两英里以上,更糟糕的是脚下的泥土好像在往下滑。这里都是非常陡峭的山坡,他们只要踩到经不起踩的已经风化的石头,就有可能滚下去。赛勒斯·史密斯和他的伙伴们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攀登了几个小时,在天几乎完全黑了的时候才赶到了第一个火山锥顶的高地上。现在首先必须安排露宿,在填饱肚子之后,就得睡觉了,只有如此才能够恢复体力。在第二个火山锥的下面有很多岩石,在石堆中间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并不是很困难。然而附近可以做燃料的东西并不多,好在高地上多少还生长着一些灌木,他们就到四处捡了些干柴和地苔回来。向来办法不少的水手利用石头围成了一个火炉,纳布和赫伯特就去捡柴禾。不一会儿,他们就捡了不少柴禾回来。他们用火石打出了火星,把焦布点着,纳布趴在那里吹了几口气,过了几分钟,一团烈火就在岩石的避风处“噼噼啪啪”地烧起来了。他们生火的原因并不是为了烤鸟肉,而是为了在夜晚抵御寒气,打来的那些鸟被纳布保留着,到第二天才会食用。剩下的那些水豚肉和几打南欧松松子才是他们今天的晚餐。晚上六点半,他们吃完了这些食物后就结束了晚餐。
接下来,趁天色还没有完全黑透,赛勒斯·史密斯想到较高的那个火山锥的环状底层去探索一下。他准备在他们睡觉之前去了解一下,要是火山锥的周围实在陡得没有办法上去,是不是还能从它的底下绕过去。根据“帽子”向北倾斜的那个方向,可能高地是无法走通的,这个问题始终萦绕着他。要是没有办法从这边攀上山顶,而火山锥底部又不能够绕过去,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可能视察到西方的陆地,换言之,他们此次登山就毫无收获了。
潘克洛夫和纳布要准备睡铺,吉丁·史佩莱则在记录着当天发生的事情,赫伯特陪着工程师顺着高地边缘往北边走去。
夜色迷人,万籁俱寂,周围的光线还不是特别昏暗。赛勒斯·史密斯和赫伯特一路默默地走着。高地上有些地方地势开阔,这让他们前进得很顺利,也有些地方因为被很多岩石挡住了路,只剩下了一条窄道,两个人并排的话就走不过去。大概走了二十分钟,赛勒斯·史密斯和赫伯特不得不停了下来。两个火山锥的斜坡在这里合并成了一个。这里没有山肩把山的两部分隔开,将近七十度的坡度让他们无法通行。
从下面绕过去的念头必须得放弃了,让工程师和少年不曾想到的是,这么一来,他们反而得到了一个可以爬到火山锥顶的机会。
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棱角粗糙的深洞,那就是火山口,岩浆在火山爆发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喷出来的。一层层宽阔的天然阶梯就是由凝固的熔岩和硬结的火山渣形成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爬到山顶上去。
史密斯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带着少年毫不犹豫地走进巨大的山洞里,越往里走,光线就越暗。
这时距山顶只剩下1000英尺了。火山口里的斜坡是否能够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刻就可以揭晓。工程师意志坚决,决心一定要走到不能继续往上走才罢休。火山内部的斜坡就这样一直蜿蜒而上,他们顺利地攀登了上去。
火山肯定已经长时间地陷入了沉睡。因为山坡上连一缕烟也没有,黑洞里也看不到一点火星,别说是轰隆声,连轻微的响动也听不到。也许这是一个一直能通到地壳底层的黑黝黝的深井,然而它的里面没有一点颤动。火山口的空气里也闻不到丝毫硫磺的气味,这都说明它不是一座暂时休眠的火山,而是一座完全熄灭陷入永寂的死火山。赛勒斯·史密斯的探索之旅宣告成功。
棱角粗糙的火山口
随着他和赫伯特慢慢爬上内壁,头顶上的火山口变得越来越宽大了。通过火山口所看到的圆形天空的半径也渐渐扩大。两位探险家每走一步,他们的眼帘里就会有更多的星星跳进来。美丽的星座在空中灿烂辉映,在他们的头顶上是天蝎座的主星在闪闪发光,人马座的马腹星就在不远的地方,据说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接着,随着火山口的扩大,南鱼座的北落师门星和南三角星也出现在了他们眼前。最后是几乎靠近南极地方的南十字星闪耀在夜空之中,它与北半球的北极星位置相当。
此时已将近晚上八点钟,赛勒斯·史密斯和赫伯特到达了火山锥顶的最高峰。
此时四周一片漆黑,他们连两英里以外的地方都无法看清。面前的这块大地,它是被大海包围着,还是在它的西边相连着太平洋中的什么大陆呢?现在还没有办法得知。一条带状的乌云从西方的水平线上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夜色因为它显得更加昏暗。周围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圈,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海洋。
可是,一丝微弱的光芒突然出现在水平线上,乌云渐渐地移向头顶,光线也随之慢慢地照到地面上来。
原来是一钩新月正在向西边沉去,乌云移开以后,月光足以清清楚楚地照亮水平线。就在这一瞬间,工程师看见一钩新月倒映在碧波之上,荡漾不止。赛勒斯·史密斯将少年的手一把抓住,略显沉重地说:
“这里是一座荒岛!”
说话间,那一钩新月就落到水波里去了。
上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九章 | 下一章:第一部 高空遇险 第十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