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归来

上一章:第142章 攻城略地 下一章:第144章 胜

——武英殿——

只见正在看军报的李皇后脸色变得惨白, 李知裕便着急问道:“难道济南府失守了?”

李皇后抬头,将军报递给太监,太监走下台阶将其交给众臣。

李知裕率先接过, 双手逐渐颤抖, 大惊失色道:“济南府北门城破, 燕军攻入城内, 三日苦战,燕王撤兵, 城门已经破,济南府损失惨重。”

济南府的防守既未取胜但也未败,不过朝廷的军队损失惨重,济南府差点丢失,对于日日担忧战事的朝臣来说,又增了道恐慌。

“这,燕王都攻进城了, 为何还要撤兵?”有大臣抓住其中字眼,不解的深究道。

“先前通进使司就济南府上疏, 说济南府军中到处都在传太子殿下…”

“一派胡言!”李知裕当即反驳道,“太子殿下抱病静养于东宫,这是哪里传出来的流言?”

“纵然流言是假, 可吴达忠的是陛下与太子殿下,况且当初是太子殿下亲自去请江阴侯出山的, 如今听到此等流言, 若是信以为真,那这次战败…”

群臣猜疑,纷纷感到恐慌,“前几次都防守的极好, 为何偏偏在这时让燕军攻入了济南府呢?”

“莫不是吴达与燕王串通,要对付朝廷?”有大臣道。

文官们纷纷揣测,说着心里的担忧,对于重新出山的江阴侯吴达,若是战胜还好,可一旦出了些许风波,便信任全无,恐惧占据所有,而另外一侧,以左军左都督许毅为首的武将班子却一言不发,默默看着这群文官撕扯。

“我看,先将吴达押回京城问罪,另派他人为守将比较稳妥。”有大臣道。

“吴达既不能出兵平叛乱,防守也如此不力,不如更换将领,守城难道不比攻城简单?”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更易造成军心不稳,此事还需谨慎一些为好。”

在文官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撕扯中,最终没能敲定,无奈只好散朝。

——翰林院——

李知裕寻到翰林学士张九昭,询问起今日朝议之事。

“群臣众口不一,但要求更换将领的人数较多,皇太后殿下拿不定主意,现在济南府的防守又成了一大问题。”李知裕坐在翰林院的太师椅上轻轻抚摸着额头。

张九昭端来一杯热茶,道:“济南府乃是南直隶的门户,若济南府丢失,则整个山东也要沦陷,山东丢了,京师可就危矣。”

张九昭直明要害,李知裕连连叹息,“老夫何尝不知济南府的重要,奈何这次的军情。”

“一次失利便会为下一次失败埋下祸根,”张九昭道,“坚固的城池破了,再修补也是破的,在威力巨大的炮火之下,城池早晚要破,其防守的关键就在于,城破之后,能否御敌。”

“汝以为,江阴侯吴达能否应对燕王?”李知裕问道。

张九昭点头,“江阴侯老练,用兵不输燕王,可就是不知朝廷派出去的军队战力如何,临阵对敌,与防守不同,如今撤了江阴侯元帅一职,降为参谋,用兵调度,要先经监军,但在战场上,延误片刻,便会影响整个局势。”

“你的意思是…”李知裕捋顺胡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张九昭回道,“对于江阴侯吴达,信与不信,全在大人一句话。”

李知裕拿不定主意,“太子已许久未露面,济南府的传言,或多或少会动摇吴达的忠心,尤其是我撤了他职,如今再任他为元帅,未免风险太大。”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大人也要三思。”张九昭提醒道。

“老夫何尝不知此乃忌讳,可是如今李氏一族,骑虎难下。”李知裕起身。

张九昭遂跟随在后,将其送离翰林院。

---------------------------------

——乾清宫——

拿不定主意的李皇后与吏部尚书李知裕最后找到了左军都督许毅。

“吾欲要更换将领,重新驻防济南府,卿可有挂帅的合适人选?”李皇后问道许毅。

许毅瞧了瞧旁侧的李知裕,朝李皇后回道:“回殿下,臣以为,临阵更换将领,是为不妥。”

“如何说?”李皇后问道。

“其一,江阴侯吴达曾与燕王并肩作战,亦师亦友,对于燕王的用兵,臣想此刻朝廷之中,没有人比江阴侯更为熟悉,其二,出征数月以来,江阴侯与燕王交战多次,几番将敌击退城外,足已说明江阴侯的能力,若临阵更换,恐造成军心涣散,济南府之重,还请皇后殿下三思。”

“吾知道了。”李皇后于是屏退许毅。

对于左军都督许毅,李知裕并没有多少信任,于是道:“江阴侯吴达出兵前,曾去信国公许毅府上拜访,他二人是多年故交挚友,吴达出事,许毅自然会帮衬着说话,若吴达投靠燕王,那么许毅留在京城,也是个祸害。”

“你想怎么做?”李皇后问道。

“许毅带兵多年,早已将左军牢牢控制在手中,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不宜再生兵乱,但济南府不能就此放任,吴达是由太子殿下请出山的,软禁太子的消息如今被吴达知道了,他还会放过我们吗?”李知裕反问道,“叛乱的燕王,与太子是同姓,燕王也是武宗之子,武宗对江阴侯有大恩。”

李皇后的听出了李知裕的意思,“你是想换将?”

李知裕叹了一口气,“臣原也不想,但时局如此多变,消息封锁的好好的,不知怎么就传入了军中,难道是天要亡我李氏?”

李皇后坐在椅子,无奈了呼了一口气,“罢了,吾去一趟东宫。”

“不可。”李知裕道,“殿下难道想做先皇太后殿下吗?”

“长闭西宫,幽禁而死。”李知裕提醒道,旋即跪伏,“李氏一族的生死,皆在皇后殿下一念之中了。”

“比起与亲儿子造成如此局面,难道汉王会有所不同?”李皇后变了脸色质问道。

李知裕听后心颤,旋即伏首谢罪道:“臣知罪。”

李皇后盯着李知裕,“吾知道你想要一个万全之策,但吾告诉你,如果连太子都不是,那么汉王也绝对不可能是。”

“臣一时糊涂。”李知裕磕头道。

李皇后松了一口气,问道:“你家六娘,多大了?”

“年十三,比太子长一岁。”李知裕回道。

“送去东宫吧,太子,-->>

也该娶亲了。”李皇后回道。

李知裕听后大喜,连连叩首,“谢,皇后殿下。”

---------------------------------

济南府

燕王虽带兵破了北门,但在吴达的严密防守之下,守军支援及时,几日苦战厮杀之下,两军借损失惨重,尤其是打头阵的秦军,最后撤走的人马,十不存一,朝廷守军胜在人多,燕王无奈只得再次鸣金收兵。

——营地——

军营内,秦军仅剩的一些人抬着受伤的战友回到营中,还有十余人抬着两幅沉重的担架。

哀嚎声充满在秦军将士之中,燕王闻声从帅帐内奔跑出来,不顾军医还在为自己清理的伤口,“五郎…”

燕王赶到帐前时,秦军剩余的将士围着一具尸体哀声一片。

担架上躺着的尸体,是被炸死的秦王,燕王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向尸体。

此一战,秦王府长史与参军及侍卫指挥使全部战死,五万人马,最后只归来不到一万人,其中还有许多伤残。

燕王抱着受伤的胳膊跪倒在秦王的尸身前,痛哭流涕道:“五弟啊,你让为兄如何与王太妃交代!”

军中传来响彻的抽泣声,燕王擦拭泪水,起身望着跪地哭嚎的三军将士。

“燕国的男儿,为报此仇,不破京师,誓不撤兵!”燕王大声吼道。

追随的声音一个个响应起来,瞬间,军中便被一股报仇的决心所笼罩。

----------------------------------

——鞑靼——

得知中原战场上燕王正带兵进攻济南府,燕王世子赵希言便起了归乡之心,一连多次向鞑靼可汗提出返回燕国的请求,但都被其敷衍拒绝。

无奈之下,赵希言只好寻求鞑靼的公主帮忙。

帐内,鞑靼公主苏宁娜笑眯眯的说道:“人情,宁娜可是已经还了的,这次世子想要回北平,又怎么说呢?”

“只要公主劝服可汗放我离开,这份恩情,言日后必会还给公主。”赵希言向鞑靼公主(君莫亭【江屿】为你整理)保证道。

苏宁娜考虑了一会儿,准备回答时,一名侍卫进入帐内,“公主,有北平府燕国的使者来廷,要见燕王世子。”

苏宁娜怀揣起双手,“看来世子不需要宁娜帮忙,燕国有人来接世子回去了。”

赵希言便飞奔出去,随那名侍卫去了接待来使的大殿。

殿内,赵希言刚一跨入,燕国的来使,燕王府僚属穿着一身绯色的公服,急忙起身上前行礼,“世子。”

鞑靼可汗笑道:“既然燕王殿下派人来接,那么本王也不好再留世子。”

不知使臣与鞑靼可汗说了什么,让赵希言得以从鞑靼的王宫内顺利离开。

出城之后,赵希言登上了一辆极为华丽的车架,仪仗与护卫一个都不少,她便探出车内询问道:“崔大人,这是去哪儿?”

“回世子,大王吩咐,将您接回北平府,王妃很是想念世子。”大臣回道赵希言。

“那前线的战况如何?”赵希言再次回道。

大臣摇头,“这个臣并不知道,只是在王宫内接到了大王的命令,出来前王妃也叮嘱,一定要平安接到世子您。”

至此,赵希言不再多言,几日后,队伍顺利抵达北平府。

车架停在燕王府的宫门前,赵希言躬身下车,北平府久违的气息,让她长长吐了一口气,身体瞬间变得轻松,“这里岂不比乌烟瘴气的应天府好。”

赵希言进入燕王府,宫内一切如常,外廷有奉命留守的大臣与武将正在殿内商讨政务。

一早得知世子今日会归来的燕王妃张氏,从榻上起身,命左右宫人为其梳妆打扮。

“世子归来了。”一道声音传入北平府的小朝堂上。

留守坐镇北平府的各部官员从大殿内纷纷出来迎接。

“臣等叩见世子。”官员们穿着大袖公服,趋步上前行礼。

赵希言便客气的一一将其扶起,“诸位大人多礼了,父王带兵再外,北平府全靠诸位大人坐镇。”

“食君俸禄,忠君之事,我等为燕王殿下效力,这都是为人臣应尽的责任。”大臣们拱手回道。

“诸位辛苦了,言代父王谢过诸位。”赵希言回揖道。

“世子得以归来,今后王府就有主事之人,再不用争吵不休了。”有大臣道。

几番嘘寒问暖之后赵希言与众臣辞别奔往内廷探望生母。

赵希言走后,群臣纷纷感叹,“世子这次回来,怎么转性了?”

与深得人心的燕王不同,燕王世子赵希言自幼便十分调皮捣蛋,时常戏弄大臣,长大之后也不务正业,在群臣眼里,早已烙印了纨绔子弟的形象,奈何是燕王独子,无人敢招惹,只得敬而远之。

——内廷——

赵希言迈着急匆匆的步子跨入崇信门,内侍宫人见之欲要开口通报,只见赵希言朝他们比了个手势。

此刻燕王妃张氏正坐在梳妆台前整理仪容,听见殿外有动静声传来,对着铜镜轻轻扶正了发髻上的金簪,向外问道:“阿茹,外面的动静,是世子回来了吗?”

良久都没有得到回复,燕王妃以为是人不在,于是又对着镜子自顾自整理发髻。

镜子里的张氏,虽已过四十之龄,但依旧风韵犹存,五官生得精致,加上妆容,宛如妙龄女子。

赵希言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殿内悬在横梁下的珠帘,哒哒哒,随着皁靴的踏入,珠子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离家整整两载,独自一人在京时常常对月思乡,赵希言盯着镜台前的妇人哽咽的说不出话,听见脚步声的张氏忽然看着镜子里出现的一个人影愣住。

母子两僵在同一刻,张氏颤抖着红唇将头侧过,双眼不自觉的变得红润,赵希言三步并作两步,扑上前颤道:“娘。”

热门小说女世子,本站提供女世子全文免费阅读且无弹窗,如果您觉得女世子这本书不错的话,请在手机收藏修罗小说
上一章:第142章 攻城略地 下一章:第144章 胜
热门: 大逆转1906 武神主宰 顾盼生辉 花都猎人 纪律准则 花瓶 妙手神针 被反派boss强制走恋爱线 高冷男神住隔壁:错吻55次 我是好男人[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