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

上一章: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古典文明 下一章:第五编 从古典时代到基督教文化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前面几章讲述了地中海各地区约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几乎没有谈到印度和中国,因为二者几乎完全与欧洲隔绝。古代的远东历史确实同地中海诸国历史没有多少联系,双方也不存在紧密的关系。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就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南欧一样,当时的中国与印度(还有美洲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伟大的文明,而且相当繁荣昌盛。在第4章里,我们曾讲述过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从早期一直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或稍后的时期。

现在我们要重新讲述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波斯帝国已经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败落甚至毁灭,雅典的盛世也已是明日黄花,而当亚历山大正试图征服“世界”,罗马正在构建它的帝国时,印度和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事?

通常来说,中国、印度与地中海诸国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这三个地区都曾经建立过世界上伟大的帝国,在各自的领土上,文明迅速成长,并逐渐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这三个地区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上都产生过伟大的杰作,被后世称为卓越超群的“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历代人们效仿的文化典范。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圣人

在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从政治上分为许多王国、诸侯国及贵族共和国。在文化上,早期雅利安入侵者的后裔并没有同被征服的黑色人种的本地民族完全融合。尖锐的种姓界限把人们分裂成了不同的社会团体,使民族的融合受到阻碍,并且不同的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印度各地的低等阶级讲几种不同的语言,而受过教育的上等阶级则都熟悉由古老的雅利安语转变而来的梵语。《梨俱吠陀》以及后来的梵文圣书都受到祭司和贵族宗教般的崇敬。

一、佛陀与佛教

婆罗门教的探讨?婆罗门教或者说印度教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古老宗教。我们可以称那些原属于雅利安族的土著为印度人。许多古代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罗门教,并且接受婆罗门教中关于神的粗俗概念、使人变得越来越不满的嗜血的祭司传统和阴郁的人生观。文明的发展促使一批有思想的人对旧思想发出疑问,印度在这一点上如希腊与罗马一样。有些人试图专心致力于宗教的冥想,他们隔绝尘世的一切奢侈和生活的享受,使自己变为苦行僧来寻求救赎。而有些人尝试得更远,他们不仅仅是甘于挨饿,还以种种的痛苦不适来折磨自己的肉体。于是在此基础上,许多“改革家”和“圣人”出现了,他们创立了新的教义,并且宣传新的能够达到心灵宁静的方法。

乔达摩·佛陀?乔达摩王子是宗教大师之中最有名的,也是唯一一个需要我们记住的圣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一生全身心致力于传教。乔达摩是一个“罗阇”(贵族)的儿子,作为年轻贵族,注定了他要过一辈子安逸享乐的生活。他的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岭的斜坡上,皮肤黝黑的在他父亲稻田里做工的农奴为他提供财富,仆役们听从他的使唤。他可以乘车驰骋、打猎、竞技,满足每一个欲望来消磨他的光阴。可是他却看到命运悲苦的人所过的艰苦生活,他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当他看到那些衰老穷苦的乞丐,被恶疾折磨的病人,或是一具没有埋葬的尸体时,他悟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那便是一切的世人都必须受苦受难,并且迟早要死去。

关于乔达摩的故事广为流传。乔达摩正在因这些阴郁的思想辗转反侧,而他那年轻美貌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当晚,举行了一场极为欢乐的庆贺舞会,而乔达摩却依然心神不安。当全家人都进入梦乡之后,他却从床上起身,悄悄走进妻子的房间,看了他们的婴儿最后一眼,便伴着仲夏的明月,偷偷地离家出走了。

那一晚他骑马远走了,与大多数同时代的印度教徒相同,要想得到心灵的宁静,唯有变成一个苦行者,他深深认同这一观点。他穿上乞丐的破烂衣裳,虚心而忠诚地倾听着婆罗门僧人们的宣讲。但他依然没有满意。他甚至不进饮食,任凭自己的身体因绝食而衰弱,摒弃了一切生活的享受,但这一切却仍是枉然。

某日,正当乔达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时,他的心中默想着他是如何舍弃了财富、家庭、爱情以及人生的一切享乐,他忽然感觉把一切事情看得更透彻了。他满怀喜悦地站起来,告诉他的朋友们,他得到了真理的启示,人群密集地站在他跟前,听他宣讲。人们虔诚地赞颂乔达摩为“佛陀”也是“大觉者”,并且是真理的灵魂教师。

他和他的门徒们穿着黄衫并随处乞食,游走在恒河流域,传播新的教义。乔达摩三十五岁成为了佛陀,开始宣扬佛教。后来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风靡印度大部分地区,甚至越过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和中国,并且又渡海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和马来群岛。

佛陀的教义?佛陀如同时代的其他宗教讲师相同,以言语为主要传教形式(或许是因为当时印度地区还并没有文字普及),但是他的教徒们却极其细心地背下了教义代代相传,所以他的教义是在他死后两三代才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佛教的精华可以归纳为“四圣谛”:生命中充满的忧愁与痛苦,此为其一;忧愁与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此为其二;烦恼只能通过“涅槃”才能得到解脱,此为其三;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槃,此为其四。

涅槃被解释为宁静之意,是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要达到涅槃,便要求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心灵中消除一切野心、恶念、安逸的追求和对于来生的欲望,甚至是消除今生一切的希求、骄傲与愚昧。

涅槃之说与婆罗门教的信仰轮回是吻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来生可能会发生种类身份的变化,因为人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下一次轮回中肉体形式的改变。这也将意味着一个痛苦的来生。而唯有涅槃,能使一切欲望灭绝,救人免于重生。换句话说,如若一个人能够完全信奉佛教,并努力达到涅槃,他便可免于重生。

佛陀认为必须通过八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所谓的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和斯多噶派哲学极其相似。它们的确高尚,并且其中寓有大智慧。佛陀的道义引导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抑制激情,克服愚昧。而受过基督教思想熏陶的人们,却很难正确理解涅槃,他们认为涅槃似乎像一盏吹灭的明灯般阴郁。

二、印度接触近东地区

亚历山大的入侵?佛陀宣告他的八正道之后的两个世纪,亚历山大开始侵入印度。当亚历山大自西北方侵入印度时,印度的政治权力分散,由雅利安人(或许现在应该称他们为印度人)的小诸侯国构成;印度掌握了从近东传入的字母,这大概是通过阿拉伯商人传进来的。除此之外,印度文明进步缓慢。

时间推移到公元前327年,此时亚历山大帝国已经成功征服了马其顿,并用他们的长矛攻击波斯全地,他的士兵久经战阵,面目晒黑,骁勇善战。此时亚历山大又率领士兵们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凶悍地从山上杀下去,开始猛烈袭击印度,最后成功到达印度河。第二年初,亚历山大大帝想要继续渡河征战,他命他的方阵军用船只搭起一座浮桥,渡河行进,侵占了今天称为旁遮普的那一部分领土。胜利已经像往常一样向他微笑,但是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兵却再也不肯前进了,无奈的亚历山大还是被迫撤军。

亚历山大让马其顿总督直接统治印度河以西的地方,使原有诸侯国国王作为他的副王来管辖河东被征服的狭长领土。然后他却顺着印度河扬帆入海,心中略感惋惜,当舰队沿海驶行的时候,他又率军登陆,返回波斯。

他这次的入侵时间很短,范围也不广,仅仅碰到印度的西北边缘。但是它却是印度与希腊世界接触的开端,具有深远的影响。自此,希腊化的工业制品、美术与思想,都经过印度河输入印度。印度建筑开始流行采用石头,连佛像也开始用石头来雕刻;希腊化的宗教信仰也渗入了印度。政治上也是如此,后面将会讲述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后所留下的痕迹。亚历山大的角色开始被印度的王侯们扮演。

旃陀罗笈多?印度有一位叫旃陀罗笈多的国王,他建立了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对亚历山大的事迹十分熟悉。他急切地想模仿这位马其顿伟人,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征服者。这位孔雀王子招募了好战的蛮族,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自我宣布成为中印度北部的领袖。当这个消息传到叙利亚,亚历山大的手下将军之一,被称为“征服者”的塞琉古,感到十分愤怒,他立即率军迅速东行,准备来扑灭这个狂妄的暴发户旃陀罗笈多。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印度狂人竟把塞琉古打败了。因此,旃陀罗笈多不但赢得了印度河和河西岸山岳地带,成为无可争辩的主人,还娶了一位白色皮肤的妻子,也就是塞琉古的女儿。

孔雀帝国?这次侵略战争,旃陀罗笈多依靠一支由步兵、骑兵、战车和象群组成的庞大军队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这些经过训练的象群共有九千多头。因此,他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旃陀罗笈多自立为皇帝,统治着几乎全北印度。

旃陀罗笈多的新帝国实施了一套精心制定的管理制度,官员们向农人征收租金,清查户口,维护运河,灌溉农田,监管市场,调控酒类贸易,执行皇帝所发布的其他各种命令。而皇帝则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就像蛮族首领一样,在恒河边上建立了都城,用木栅和壕沟围绕着城墙。皇帝的宫殿都是用上好的木头建造的,梁柱上包裹着金箔和金片,生活异常奢华。

阿育王?旃陀罗笈多一生贡献很多,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为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帝国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印度历史上,阿育王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专制帝王,他长期进攻邻国,进行军事征服战争,这是一种专制帝国公认的执政方式。从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以强权的手段维系着帝国统治。据现存的一块石碑铭文的记载,阿育王在一次战争之后描述了他的内心感受,据说这场战争让十万人死于非命,并且俘虏了十五万平民。当发现一次征服战争竟然造成如此巨大的屠杀和死亡时,阿育王感到深深的惊恐。

幡然醒悟的阿育王从此以后极力避免战争。此时,他统治着印度的大部分领土,只有印度半岛南端脱离他的统治,但他不再企图使用刀剑扩张领土。他认为真正的征服是精神上的征服,也正因为如此,阿育王的功绩始终被后人所纪念。

阿育王还是佛教的第一个护教皇帝。他虽对佛教的仪式作了一些修改,但他大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他命人把皇帝诏示刻在全国各地的石头上,告诫臣民不要说谎,要服从孝顺父母,不屠杀骚扰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不以打猎杀生为职业,主人要善待苦难的奴隶,富人要周济穷人。他在印度境内建造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他号召臣民学习佛陀的教诲,安分守己,遵循佛教的戒律。不仅如此,他还派遣他的弟弟妹妹,带领一批佛教的传教僧到锡兰岛上传播佛教,并成功劝化了锡兰岛上的居民。佛教徒们还将灌溉技术和刻石技艺传入锡兰,直到如今,锡兰全国仍然以信奉佛教为主。与此同时,阿育王也派遣传道者到缅甸去,使缅甸成为另一个迄今为止仍信仰佛教的地方。

其他的接触?阿育王还派遣了佛教使节到波斯、埃及、希腊等地宣传佛教,可是没有取得像锡兰、缅甸那样巨大的成功。但这些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至少能够证明,印度与希腊化世界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接触,并且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接触显然影响着印度佛教的发展。从此佛教徒把佛陀的理论体系变成真正的宗教,进一步把佛像作为神明来崇拜,佛教因此成为一个拥有僧侣(或和尚)、寺庙和仪式的宗教。埃及人和希腊人也逐渐熟悉佛教,并认为佛教与他们崇拜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处。佛陀的雕像甚至隐藏着希腊美术的痕迹,而希腊和埃及关于神灵的各种概念也常常在佛教中出现。这样,印度就自然而然被引入主流文明之中。

孔雀帝国的衰落?阿育王在位时十分虔诚,最后寿终正寝,结束了他的帝王人生。我们只知道阿育王让他的两个孙子来分治帝国,但对于他们和帝国后来的继承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其实,帝国在阿育王子孙的统治下渐渐衰落,最后竟完全崩溃了。后来,希腊化的冒险家们在西北边境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曾经一段时期,他们扩大疆域,把希腊化渗透到北印度的所有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后来蛮族的入侵导致了亡国的悲惨下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印度西北部曾被帕提亚王国所统治,但后来更多的蛮族成为北印度的主宰。

同罗马帝国的贸易?看到蛮族统治北印度这幅图景,我们难免会感觉有点单调、荒凉,这样的写生手法也太过简略。其实,这张图景本来有着更多的色彩。在这个时期,印度不仅与叙利亚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还和埃及有着频繁的贸易活动。公元前1世纪,每年往返印度和埃及两国之间的船只,总数超过了百只。到了下一世纪,往返于两国之间的船只,数目又有所增加,这都要归功于希腊的一位航海家希帕路斯。他发现了印度洋每年都有稳定的季风从海面上刮过。船只可以利用稳定的季风直接渡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这样,人们再也不用驾驶船只沿着漫长的海岸线航行了。照这样来算,人们在七月份从埃及出发,到九月份就可以到达印度。然后十一月份返航,到来年二月份就可以到达亚历山大。人们在印度还发现了罗马钱币,这完全可以证明罗马帝国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和中东、远东地区有着贸易往来。罗马从印度进口棉织品、珍珠、翡翠、钻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国的丝绸,向印度输入金、银、钱币,以及铜、锡、铅、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歌僮和女仆。

笈多王朝?就这样几个世纪过去了,大约到了公元4—5世纪,印度的一位帝王建立了新王朝,这就是著名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重新统一了阿育王时期的领土。印度进入了历史上被世人称颂的著名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期间,出现了许多十分精美的印度雕刻。5世纪的美术家们的壁画杰作被称为“历史上最美的艺术”。当时,印度致力于促进科学发展,像数学、天文学之类学科,渐渐被人们所熟悉。此时期印度的成就远不止如此,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这个时期的印度不愧是一个古典的时代。

梵文的复兴?说此时期是印度的古典时代,因为这个时期印度文化的昌盛、古梵文的复兴,和印度教派中的古婆罗门教的恢复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印度本土发源的佛教却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仰与崇拜,慢慢地已无立足之地,最后,逐渐消亡。但是,在公元67年(大概在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在日本、中亚、西亚、缅甸、锡兰等国家和地区也占据重要的位置。佛教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此。

三、印度的黑暗时代

对印度造成最大威胁的入侵者和破坏者便是匈奴,也就是突厥即鞑靼诸部落。匈奴曾经给亚洲的许多地区和欧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匈奴已经雄霸中亚。不仅如此,在公元5世纪中叶的时候,匈奴最著名的领袖阿提拉率领军队侵占欧洲,整个欧洲遭到蹂躏。匈奴也有“白匈奴”与“黑匈奴”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两个名词的解释,仍然存在着疑惑。匈奴的入侵使得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笈多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印度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之下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公元6世纪初期,笈多王朝的统治破灭了。

从6世纪到14世纪,在地理上来讲印度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在政治上,它分裂为无数的小王国。长期的战争使广阔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这段悲惨的历史时代持续了八个世纪,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印度看上去很富裕,但对于外来的入侵却毫无抵抗能力,处在痛苦和衰弱交织的深渊中。它似乎在寻找机会,一直在历史的道路上奔跑,但是却被命运之手屡屡阻挠。穆斯林在14世纪进入了支离破碎的印度,成为了印度的主宰,征服了整个印度。关于穆斯林,我们在后面的几章会有详细了解。

第12章 中国的智者

中国和印度相同,实行类似于“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与地中海地区的往来,有时没有丝毫往来的迹象,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隔绝的地步。虽然中国与地中海之间有小亚细亚作为屏障的阻隔,但思想与发明仍在缓慢地传播与交流。比如关于铁的利用。经过几个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才把从地中海地区传过来的冶炼铁器的技术传到中国。但是,没过多久,中国人已经能够冶炼出大量的生铁,并传入罗马。埃及人早在石雕艺术传入印度的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雕刻石像了,石雕艺术后来又随佛教(可能是第一次)传入了中国。由于字母很晚才传入印度,所以它并未传入中国。等到后来字母传入中国,这时已为时过晚。中国人不可能放弃自己优美的语言,何况汉语由无数有形状和具体含义的符号构成,是一套极其复杂,而且学起来又十分困难的文字体系。

东方和西方?古代的近东与远东地区在科学、信仰、思想等方面一直进行着交流,虽然不是太频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本性和兴趣十分相似。关于这一点,基普林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认为:东方世界是东方世界,西方地区是西方地区,两者之间既不会相交也不会重合。不论是生活在东方的人们还是生活在西方的人们,在面对永恒时,他们的本质仍然还是人类。我前面提到的佛陀思想类似于斯多噶派的哲学思想,这种相似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中并不少见。毫无疑问,这种相似同样也会在中国见到。

其实,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东方与西方早已相交相会、相互作用,不知不觉间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老子和孔子

老子?现在,我们通常只从伟大事物的相似性考虑,而往往忽略其中的细节差异。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诞生于公元前604年的老子就是中国的乔达摩·佛陀。老子就是中国的“老哲学家”。老子原名李耳。他和乔达摩·佛陀一样,以标准的生活之“道”或“规律”训导世人。他的训示思想与佛教思想、斯多噶派的思想几乎相同。他们都认为,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快乐。但是老子的思想比佛陀早了五十年,更比斯多噶派的芝诺早了二百五十年。

上一章: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古典文明 下一章:第五编 从古典时代到基督教文化

热门: 微微一笑很倾城 道门法则 帝王的战利品(重生) 未来聊天群 无限神经[无限] 窗外的蜥蜴先生 时尚大佬 穿成校草前男友[穿书] 我们妖怪不许单身 我的盗墓生涯第八卷 港岛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