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 大汉倾
上一章:第十二章 狂飙 | 下一章:第十四章 沉没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一 董老虎来了
历史很有趣,历史也很残酷。一个办事拖拉,没有主见的外戚何进,竟然跟著名愤青袁绍组成了黄金搭档。这袁、何二人,都自以为很爱国,结果是国家在他们手里,国将不国,人命不活。
事实上,汉朝不缺智慧的人。在何进要喊董卓进京时,有人就曾告诉何进,这董卓相当不可靠,最好别引狼入室,以免坏了大事。如果想真的对付宦官,根本就不用借兵,只要麻利一点,下手狠点,大将军一人即可搞定。
说这话的人,是何进属下的主簿陈琳。
何进一听,摇摇头。只凭我就能搞定宦官?你太抬举我了吧,不信,这话打死我都不信。
此时,曹操也听说何进要喊董卓进京,不禁仰天失笑:宦官这玩意儿,古今皆有。国家衰败,问题不在宦官,而在皇帝。如果君王不宠幸他们,不给他们特权,他们能嚣张得起来吗?
再说了,他们要犯法了,马上移交法庭,一个一个地抓起来审,该砍的拖出去砍了,该流放的就流放。真搞不明白何进为什么要一网打尽,这样把动作搞得很大,消息肯定会走漏出去,我就等着听老何失败的消息。
天下乌鸦何其多,再多曹操这强悍的一只,何进想不被咒死都难了。
尽管众人一致鼓励何进,但是他还是相信那句老话,人多好办事,还是就按原计划去喊董卓。
这时,又有人闻讯赶来,劝阻何进。
他警告何进:“董卓一向寡情,贪得无厌,如果靠他来给你壮胆,他一定胡作非为。到时他不但把你坑了,连汉朝政府都被他绑架了,你哭都没地方去哭了。况且杀宦官这种事,还是那句话——动作要快,下手要狠。”
说这话的人,是前尚书郑泰。
郑泰和荀攸是被何进拉来准备起事的,他说的这话,我们听来似乎很耳熟。哦,想起来了,当年太傅陈蕃不是也这样给窦武说过吗?
郑泰说完,这时一个在江湖上消失许久的人,也赶过来劝阻何进。
这个人,就是现任尚书卢植。
当年,卢植率兵围剿张角时,因为不肯贿赂小黄门左丰,人家到皇帝刘宏那里说了坏话,把他的官罢了。那次卢植本来被砍头的,后来减了死罪,废为庶民。他之所以有今天,应该感谢皇甫嵩。
皇甫嵩平定黄巾军后,回来见人就开口说,这不是他的功劳,他是用了卢植的计策才搞定黄巾军的,要论功也得算卢植一份。刘宏听得也不好意思,只好再度起用卢植,拜他为尚书。
跟郑泰一个语调,卢植也是警告何进,谁都可以叫进京城,但董卓就是不行。你别犯傻,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何进一听,还是摇摇头,很坚定地否决了他们的意见。
真奇了怪了,董卓之心,路人皆知,怎么何进就看不见,听不到呢?
不说远的,仅说刘宏两次下诏要他离开部队,到地方任职,两次都不肯辞职,嘴里还说出一套又一套的说辞,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人,连皇帝的诏书都不听,连上级领导皇甫嵩都不放在眼里,你何进连个计谋都拍不了板,拖三推四,这等能力,凭什么董卓要听你的。
做人做到这等失败的份上,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这时,郑泰已经看不下去了,二话不说,辞职走人。临走前,他告诉荀攸,何进这种人,就像一堆烂泥,根本就扶不起来。
世上哪有回头的箭,泼出去的水哪还能收回来。事实上,不要说郑泰和卢植,就是天皇老子来了,何进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了。
因为他的命令已经发出去,而且各地驻军领导都已经收到命令,大多数人已经行动。
这些人当中,董卓的动作是最快的。
董卓动身时,还给何太后去了一道奏书,大概的意思,就是宦官可恨,现在他要替天行道,诛杀宦官,还天下一个太平,请太后批准。
何太后一看董卓的奏书,啥话都没说,把它搁置了。
沉默就是拒绝。何太后也很坚决,宦官不能杀。
接着,何进的老弟何苗也出来说话了。
他告诉何进:你可别忘了,咱们出身贫贱,从南阳到京师,正是因为投靠了宦官,才有了我们何家今天。你现在鲁莽行事,就好像盆里的水,泼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了。所以我建议你,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太冲动。
继卢植等人之后,何苗这番劝阻的话,似乎摇动了何进的心。没有宦官,就没有何家,如果真把所有宦官都灭了,何家又怎么样呢?
何进再一次犹豫起来了,他仿佛有点后悔了。
沉思良久,何进把一人喊了过来,吩咐了一件事。那人听后,啥也没说就出去了。
何进唤来的这个人,叫种劭,字申甫,时为谏议大夫。
何进吩咐种劭,你到城外迎候董卓,告诉他计划有所变动,别进城了。种劭听完,拿着何进以皇帝名义下的诏书,就出去了。此时,董卓的部队已经开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距离洛阳城也不算远了,只有九十公里。在这里,种劭见到了董卓,亮出诏书说,因为情况有变,命令你先行撤退。
董卓听后,笑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哪。我好不容易来了一趟京师,你一句皇帝的命令,就想把我打发了?董卓不睬种劭,继续前进,把军队开到了洛阳城外。
于是,种劭只好到洛阳城外,等候董卓。
说起来,种劭也不是好惹的主。种劭祖父种嵩,曾是国家重臣。当年,梁冀专权,与宦官狼狈为奸,要劫持太子,满朝大臣无人说话,关键时刻还是种嵩持剑断路,把太子抢回来了。
这只是其一。后来,种嵩被拜为凉州刺史,跟羌胡等少数民族关系搞得很好,相安无事。他死后,匈奴人每次到洛阳经过他墓前时,都要下来哭拜才走。除此之外,种嵩还特别爱才,被喻为东汉战将大腕的皇甫嵩,就是他推荐出道的。
洛阳郊外,种劭迎风而立,不怒而威。
种劭知道,今天如果他再拦不住董卓,就只有死在对方面前了。
就像武侠电影里的镜头,一个绝世高手,以必死的决心,为捍卫武林利益,准备挑战来自域外的强敌。这时,董卓出现了。他率领着诸将,缓缓地走到种劭面前。
此时,董卓的身份是并州州牧。
种劭:“董州牧,皇帝都说了,叫你回去,你怎么还是来了?”
董卓:“来都来了,皇帝应该叫我进城喝杯水再走呀。”
种劭:“请问董州牧,你是想喝那杯水,还是想来闹事?”
种劭话语刚落,只见董卓部将抽刀而出,直接架在种劭脖子上。他们仿佛要告诉种劭,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你们能闹事,老子就不能来闹事?
种劭大怒,顶着刀锋吼道:“苍天在上,皇土在下,虎狼之心,天下皆明。我符节在此,董卓我告诉你,你今天敢动我一根毫毛,就是犯大不敬,天下英雄将得而诛之!”
种劭一声怒骂,吓退了董卓的部将,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后退,很不自在地看着董卓。
董卓也很不自在了。
诏书、符节、使者,人家理直气壮,占不到便宜呀。
董卓很不甘心地转身,率兵离去。
看着董卓远去的背影,种劭表情冷峻,久久站立。诸多心情,齐涌心头无法发泄。他在想着,他今天是把董卓吓走了,谁又保证他明天不来?
是啊,狼已经闻到肉味了,口水都流了一地,没啃到肉就打道回府,这太不合董卓的做事风格了。
事实也证明,董卓就是那一只狡猾的恶狼,他把军队撤到夕阳亭,就驻军不走了。
夕阳亭,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境内。这里曾是当年关西巨儒悲壮自杀的地方。董卓要在这里,观察着洛阳城的一举一动,等待着属于他的机会来临。
二 宦官天亡倒计时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危楼一样的洛阳城内,风把何进的心里吹得像鼓气一样的难受。一会儿吹的是东风,说要杀宦官,一会儿吹的又是西风,说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搞得他头昏脑涨,一直在风里转,没了方向。
这时,袁绍来了。
事实充分证明,袁绍这个愤青,也是被冲动的血冲昏了头。杀宦官,不就是动刀子的问题吗?只要何进吹响口哨,姓袁的冲进去杀就是了,偏偏还要请外援。
请外援也就罢了,偏偏还专门请了董卓。
损人不利己,真是损到家了。损多了就成了蠢,袁绍似乎想在这条路上一路愚蠢到底了。他一听何进把半路上的董卓打发走了,立即跑来质问。
袁绍威胁何进说:“刀已出鞘,水已煮开,你竟然还不敢下手?你可别忘了,窦武当初是怎么死的。”
一说到死,何进好像又有了勇气。他对袁绍说:“好吧,我给你特权,可以先斩后奏。”
紧接着,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
如果长点记忆的,都知道司隶校尉这个官位是很可怕的。天下除了皇帝之外,无论多大的官,他都敢抓,抓了还敢直接剁了了事。很明显,袁绍被推到司隶校尉这个位置上,就是为了抓人杀人行方便。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牛的。为了让袁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何进特别给他送了一件礼物——符节。
需要说明一下,西汉时期,司隶校尉出去抓人,一般都是持节的。后来,信仰儒教,政治上以宽人为怀的汉元帝刘奭,突然把符节没收了。从那以后两百年过去了,汉朝的司隶校尉都没持过节。
今天,何进特别赋予袁绍符节,这表示将有超级大捕杀。然而何进没想到,他好不容易派种劭把董卓赶走了,袁绍突然又惦记那家伙来了。袁绍一边派人监视宦官动向,一边向董卓发情报,要他再给何太后上奏。
这次,袁绍为董卓支了一个狠招。他叫董卓在奏书上务必告诉何太后,如果再不允许他诛杀宦官,就率兵开去洛阳城皇宫去了。
多年以前,姜太公一人在河边用直钩钓鱼,钓到了周文王那个大贤君。今天,董卓也是放长线钓大鱼,何进吞钩中计又吐饵跑了,现在又轮到袁绍这只大傻瓜来吃钩,他那个心呀,激动得没法形容了。
董卓听袁绍之计,再次向何太后上奏。不久消息传来,说何太后怕了。
万般无奈的何太后,几乎把宫里的宦官都罢职了,然后告诉他们,从此以后你们就是下岗人士了,各自回自己的家乡谋生路去吧。
宦官们听了,个个心里不禁戚然。
他们这些人因为命苦,才把自己阉了跑来皇宫混口饭吃。多年以来,皇宫就是他们的家,犹如鱼离不开水。突然之间,叫他们全部返回故乡,无异于叫鱼跳出水面,那简直是生不如死啊。
宦官们想来想去,怀着一丝希望,集体上访,去见何进。
他们一起见到了何进,说,他们罪孽深重,今天知道错了,愿大将军宽恕,现在我们人头就放在你面前,只要给我们一条生路,一切听您吩咐。
何进听了,心中无限悲凉。他这样对宦官们说道:“你们做的孽太多了,我也顶不住呀。董卓就要进城来了,你们为什么不肯回老家呢?”
何进的言外之意,似乎是想放宦官们一条生路,不想一网打尽。
然而何进这番话,被袁绍派来监视宦官的特务听到了,马上报告。袁绍一听,急忙跑来见何进。
袁绍告诉何进:“宦官必须一网打尽。”
何进说:“宦官可以杀,杀几个头目就行了,但我反对一网打尽。”
袁绍很奇怪,何进怎么一天一个样,变得比天气还快。然而他想想,也猜出何进的心思了。在宦官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何进的亲信,何进替宦官说话,就是想保护何家的那帮支持者。比如郭胜,就是其中一个。
袁绍跟何进谈不拢,只好闷声走人了。他告诉何进,尽管我不赞同你的做法,但你的命令,我还是会奉行的。
事实上,袁绍这话也是忽悠人的。告别何进后,他就秘密下令,要各州郡政府,逮捕宦官家属。
袁绍这个动作,搞得太大了。很快地,消息就被传开了,皇宫里的宦官都知道,自己命悬一线,末日即将降临。
在这些宦官当中,最有末日感的,就是那十来个中常侍。而那十来个中常侍当中,最慌张的,莫属张让和赵忠了。这两个老家伙,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平时造孽太多,现在也知道自己要完蛋了。
张让怀着一丝希望,托人去求情。
张让的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事到临头,这张让也不顾什么礼仪了,当公公的直接跪在媳妇的面前磕头说:“我这老头子,本来应该回故乡才是,可是我待在皇宫惯了,叫我一下子离开它,哪能适应呢。麻烦您转告太后,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进宫伺候太后和皇帝,即使一天,我也心满意足,以后就是死了,也将无怨无悔。”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天下哪有那么多佛脚?
尽管张让媳妇不是佛脚,但她替公公说句话的机会还是有的。她急忙去找老妈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再去找女儿何太后,何太后拗不过,下诏命张让等人,留在宫里继续工作。
谁说磕头没有用,这不就抱了佛脚了吗?
如果张让这样想,那他就高兴得太早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拉开序幕。此时,何进听说老妹把中常侍全都召进宫里了,立即跑来请求,务必将全体中常侍拖出去砍首。
隔墙有耳。何进一来,张让就派人去偷听,阴谋就彻底暴露了。
张让和赵忠怎么也没想到,之前他们为了何进,把同门兄弟蹇硕卖了。现在好了,他们又被何进卖了,而且卖得还这么悄无声息,绝情绝义。
他们都以为,诛杀宦官群这等主意,是袁绍和董卓想出来的坏主意,没想到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大将军何进。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宦官们都愤怒了。
他们决定反抗。此时何进还未出宫,张让率领数十人,人人配备武器,潜入宫中埋伏。
这时,何进出宫来了。等候良久的张让,迎上前去告诉何进:“皇太后有事,想叫你回去好好谈谈。”
何进一听,也不多想,跟着张让往回走了。
何进完蛋了。
当何进进入宦官埋伏圈时,张让突然停住脚,大声喝道:“何进,你可曾记得,当初何太后毒杀王美人,先帝准备把她废了,是我们这些宦官苦苦求情,捐钱出力才把你们家何皇后的位置保住的。现在你手握重权,过了河就想拆桥,要屠灭全部宦官,是不是狠了点?”
不是狠了点,简直是太狠了。这时,有一宦官已经怒不可遏了,拔剑而起,叫道:“张常侍,跟这种人讲那么多废话干吗?”说完,对方一剑劈下,何进当场毙命了。
何进果然失败。曹孟德的乌鸦嘴,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然而宦官杀了何进,不等于自己就成功了。他们命运里最强悍的对手,不是何进,而是愤青袁绍。袁绍还没有除掉,他们就别想逃出洛阳城。
这个道理,张让当然明白。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夺取兵权。他当场写了两道诏书,任命时为太尉的樊陵为司隶校尉,任命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写完,张让派中黄门把诏书拿到尚书署,要求他们把诏书发出去。
我们知道,此时尚书署并不在宦官控制范围内,尚书卢植就是坚定的反宦官主义者。
当中黄门把诏书交给尚书署时,他们都不太相信这诏书是何进写的,就说道:“请叫大将军何进出来,我们有事好商量。”
都这个时候了,还商量什么呀。中黄门直接把何进人头扔在尚书署官员面前,叫道:“你想要的何进,就在这里,他企图谋反,已经被我们杀了。”
此时,皇宫外一片喧嚣。
外面吼叫的人,是何进的部属军官。他们负责保卫何进,可等了半天却听到里面传出消息,说何进被诛杀了。于是他们都拿刀砍着宫门,准备进攻。
听到外面军队的呐喊声,皇宫里面一片紧张。宦官们人人手持武器,屏气凝神,严守宫门。每个人的脸上,都凝聚了死气,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时,天色渐晚。夜黑风高,正是杀人的好时候。突然,有人命令放火,准备烧宫。
下达命令的,是袁绍的堂弟袁术。袁术联合何进部将,彻底包围皇宫,他们放火,就是想逼出张让。
张让一看,立即率人往后宫跑。
狗被逼急了,会有什么反应?要么跳墙,要么反过来咬人;匪徒被警察追急了,不是跳楼,就是劫持人质,以此要挟。
被逼急的张让,此时想到的就是这招——劫持何太后。
张让冲到皇宫,告诉何太后,何大将军谋反,正在攻打尚书署,请你务必跟着我们跑。
于是,何太后就被张让绑架走人。与她同行的,还有皇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
袁术烧的是南宫,张让率人要逃跑的方向是北宫。连接北宫和南宫的,是架在空中的双层大道。就在他们一行人跑路时,有一个猛人挥舞长矛狂追上来。
让何太后惊喜的是,追来的人是尚书卢植。
我们知道,卢植这人身材壮硕,又当过武将,这么一个人真要追上来砍杀的话,对宦官们来说,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可是,卢植追了半天,还是没有追上宦官。
因为,宦官们是在空中跑,他是在地上追。
熟悉三国的都知道,大嗓门张飞于长坂坡上几声怒吼,就吓退了敌军。后人并不知道,卢植的嗓门,跟张飞是可以一比的。他追着追着,突然仰头对架持何太后的宦官怒吼了一声。
那人竟然被震慑住了。
卢植接着又吼一声,要求放人。卢植的震天吼把那些宦官搞得又惊又恐,只好放了何太后。何太后反应也很迅速,翻身从双层楼上跳了下来。
卢植才救下何太后,这时袁绍等人也赶来了。
袁绍一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樊陵和许相。这两个人,都是张让找来充当门面的,转眼就成了替死鬼了。
接着袁绍还要清除一个障碍,那就是何进的弟弟何苗。袁绍知道,何进之所以犹豫不决,不肯对宦官痛下杀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何苗收了宦官的钱,说了不少不利于阴谋的话。现在,该是把他扫地出门的时候了。
于是袁绍亲自到何进部队煽风点火,说杀死何进的,就是何苗。大家一听,流着愤怒的眼泪,把何苗拖出去砍了。
清除后顾之忧了,终于可以集中精力捕杀宦官了。
张让率人躲进了北宫,却躲不过袁绍。没多久,袁绍就攻进了北宫。一进北宫,他就关闭宫门,在宫里实施地毯式的捕杀。
更可怕的是,袁绍下了一个命令,凡是看到脸上没长胡须的,见一个砍一个。
古人爱留须,这是个习惯。想当年,高祖刘邦因为长了一副好胡子,还扬扬得意。有些读书人,读书时也经常摇头晃脑,一边抚须,一边吟诵,好不快活。
但是我们要说明的是,宦官不长胡须,但不等于宦官之外的男人,都留胡须的。袁绍下这么一个狠命令,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漏掉一个。
我想诸多死在袁绍刀下的宦官,都在地下哭诉了:怎么早不生,迟不生,偏偏跟袁绍同一个时代,真是命苦啊。
上一章:第十二章 狂飙 | 下一章:第十四章 沉没 |